党的建设

学习园地

【智库成果】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道:“政企社”协同治理 绘制商圈治理同心圆

发布时间:2024-02-10 11:10:39作者: 爱游戏体育app官方登录

  原标题:【智库成果】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道:“政企社”协同治理 绘制商圈治理同心圆

  近日,广州市创新社区治理发展研究院的“广东省广州市:党建引领下的社区组织动员”系列文章在国家民政部主管期刊《社区》正式发表。

  琶洲街道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部,面积15.13平方公里,下设1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辖区内有琶洲、黄埔、石基3个经济联合社。现有非流动人口约6.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2万人。琶洲街道针对自身存在城市窗口区域与老旧社区、城中村区域基础资源和治理力量不均衡的矛盾,探索了“政企社”协同治理模式,充分动员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力量,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开展红联共建,整合多方资源。琶洲街道依托“琶洲建设者之家”党支部同辖区内20多个单位签订“红联共建”协议,形成街道、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多方参与的特色资源整合、场地设备共享的联动机制,共同为周边企业员工、建设者和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减压疏导、人际交往、文娱康乐、技能竞赛等公益性服务。通过辖区内大型公共活动共建、阵地巡回宣讲交流、设备资源对社会免费开放、统筹使用,同步发展“党员集体政治生日”“党建智能化”“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等特色服务项目和品牌主题党群活动。

  建立党建联席会议,拓宽协商渠道。琶洲街道探索党建带动政、企、社共建的联动会商模式,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吸纳辖区内企业和事业单位为成员,以红港湾党建服务基地为纽带,搭建起街道党工委、各社区、联社党组织及企业党组织共商、共议、共决策平台,将社区重大事项、难点问题如社区党员教育、环境整改治理、文化营造、志愿服务以及公共配套设施等,提级定期商议,开展议案征集,推动民主协商决议实施,提高议事协商的共识力、决策力和执行力。联席会议有助于促进治理事项的高效解决,有效解决了如电梯加装、无障碍通道修整、物业管理纠纷等一批社区难点问题。

  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制,提高协同治理积极性。制定志愿服务积分制度,将参与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社区活动的社区党员骨干及各类组织、队伍纳入积分体系,对表现突出的党员和组织加分奖励,充分盘活“红色细胞”的动能与活力,提升社区治理责任感。在积分评级基础上建立对口帮带机制,以强带弱,促进整体服务能力提升。如由物业管理效能体系完备的保利物业党组织帮带无物业小区楼栋党员队伍等,由保利物业安排骨干力量,提供标准流程,帮带无物业小区党员志愿队伍,为无物业小区提供测温、信息采集等服务。

  建立“红港湾”党建服务阵地,奠定服务实体基础。港航研究所结合自己党建和文化生活需要,统筹规划了面向社区开放的“红港湾”党建社区服务阵地,为社区开展党建活动和志愿服务奠定实体基础。“红港湾”成为基层服务的研究中心和大学生社会服务实践基地,其服务范围分为党建工作室和社区服务中心两个板块。党建工作室主要是承接企业和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宣传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如新媒体运营、海报设计、宣传形式等。通过本土化定制的形式提供宣传服务,不仅了解合作单位的业务情况,而且了解本社区居民的需要,结合社区特色,定制设计党建宣传服务,提升合作方的党建品牌形象。社区服务中心以党建带群团建设,巩固基层工作堡垒。通过举办群众需要的多元活动、建立微信群等方法提供一个联络基层群众的窗口,一方面,提供以影视教育为主的红色教育活动,培养一批热爱社区的居民。另一方面,充分的发挥他们自主参与性,由他们主动发起“社区小当家”等活动、参与社区筹建、布场等建设工作,实现社区治理动力内循环。

  建立社区组织孵化基地,提升社区居民自治效能。通过建立“双培工作室”“灯塔工作室”“微创工作室”“社区议事厅”等平台载体,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骨干。2019年年末至今,新增孵化社会组织64个,共有成员633人,其中文化研究推广类11个、困难帮扶类5个、环境保育类5个、便民服务类13个、亲子教育类12个、防疫志愿类2个、动物救治类1个、义教类2个,通过开展保健养生、探访关爱、志愿者培训、垃圾分类宣传等社区服务活动380多场,推动社区公益项目落实落地,服务社区居民8101人次。提高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骨干服务能力,实现社区社会组织参与自治,提升社区居民自治效能。

  组建头雁党员队伍,加强引领作用。琶洲街道打造街道党工委—社区—社会党员响应小组的“1+12+X”模式,对街道各科室、社区、网格人员400多人进行重新分组定岗,纳入社区党员示范服务人员230多人,组建社区—企业—社会三方参与的“头雁”党员突击队,成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的民生服务响应核心队伍。

  培育企业党员队伍,助力社区治理。一方面,做强“两新”组织党建队伍。培育和联动琶洲区域企业、社会党组织、党支部,成立特色党员工作队伍,将党员纳入统一备案登记管理,开展规模的自主创意党建品牌活动。另一方面,推行社区“领航员”计划培育社区骨干。街道重点培养各行业、各领域优秀党员成为社区民意舆论的导向者,建立“红色宣讲队”“红板凳街坊团”等党员骨干队伍和民意先锋组织,为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主动发声,在城中村违建改造、防护大堤工程建设动迁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汇聚社会党员力量,发挥党的领导力。在业委会和物业管理队伍中增强党员力量,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由社区党组织推荐符合业委会委员条件的“两委”成员、优秀党员等通过法定程序进入业委会任职。推行党员物业管理负责人成为社区“两委”兼职委员、党建联席会议成员等职务。强化基层党组织对业委会和物业管理企业的领导力,有效破解物业纠纷、公共设施避邻问题调解、社区公共服务优化等切实关乎民生问题。

  琶洲街道党工委梳理区域治理和服务需求清单,发布项目邀约,提供政策保障,由企业、社会党组织依据自己业务专长、技术优势开展对口认领、认投,双方或多方共同参与、运作项目和共享成果,推动治理顽疾点对点精准破解。如广州本土中心发挥工艺优势,提供设计蓝图和美工方案,助推新港路主干道沿线商户店铺招牌、外飘雨棚进行统一规整美化,解决沿线景观建设和占道经营问题,并收获了良好品牌宣传效果。

  在参与社区治理方面,港航研究所不仅筹措社区资金,建设“红港湾”党建服务阵地,增强社区党员教育、环境整改治理、文化营造、志愿服务等功能,而且提供技术,治理租赁办公场地四周黑臭水体净化疏浚,改造优化旁边的环境,完善垃圾分类站等功能设施,成为实现城中村治理难题解决、企业办公环境优化、周边区域受益的多赢范例。

  整合科技信息系统,构建“有呼必应”综合平台。以街道“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调度平台为核心,依托现有的数字海珠平台系统,融合党建地图、区应急管理、城市管理、12345服务热线、微信e家通等治理系统,设立“呼叫终端”模块负责对企业、社区、群众上报的信息智能分流调度,编制入格事项分级清单,建立社区—街道科室—区级部门分级分类响应机制,先后反馈治理需求信息,快速协同解决基层环境管理等问题,将企业、群众的疑难问题解决在社区、街道层面,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的综合治理目标。

  依托科学技术手段,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一方面,与“红港湾”主体单位——港航工程研究所,通过党建共建,开发无人机智能巡查信息系统和数据管理平台,对琶洲街道14条河涌、辖区违建开展拆违调查、执法监控、河涌巡查等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推行智慧安防系统工程,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人员、车辆流动进行精准管理,营造良好治安环境。此外,在重点公共场所及楼宇安装联网烟感和火灾监控系统,及时定位火灾隐患地点和灾害程度,为精准调度抢险资源、提升处置效率奠定基础。

  建设高新产业园,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街道党工委推动辖区内多家企业合作对区域老旧集体物业、厂房等做改造升级、内涵拓展、产业升级的模式,解决物业出租、环境提升、功能优化和产业升级问题。推动创意园、数字创新中心、科技产业园的建设,形成“互联网+文化创意+商业服务”产业链条。此外,推进“绿水琶洲共守望”计划,引入智能化水质监测共建项目,为河涌环境优化注入了科技力量。

  琶洲街道运用“政企社”协同治理模式,促使辖区资源得到一定效果整合,解决了城区和城中村发展不平衡、创新产能和传统产能动力不平衡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例如,吸纳了辖内49家企业和事业单位为党建联席会议成员,与20多个单位签订了“红联共建”协议,商议解决电梯加装、无障碍通道修整、物业管理纠纷等治理事项14个;建立了40多家企业、12个社区党群服务站点党建阵地,开展党建参观和党课培训活动43场次,同步孵化出“党员集体政治生日”“心理疏导”等50多项品牌主题党群活动;建立了“红色宣讲队”“红板凳街坊团”等30多支党员骨干队伍,推动城中村历史违建自查自拆、广渔、杨青等微改造建设工作开展;推进了12个治违控违、水质治理、环境提升等领域的项目共建。